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 时间:2018-03-13
  • 点击:9762
  • 来源: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前  

“十二五”期间,学校圆满实现了建成新校区和升格高职院两大战略目标,在经过近30年办学积累的基础上,正式进入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行列,实现了事业发展硬件平台和办学层次的“双跨越”。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江苏省建设高教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学校升格高职院后各项事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是学校按照高职标准要求规范办学、全面实现转型升级、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为全面有序地推进“十三五”时期学校各项事业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国家、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和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发展的若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职学院成功创建

2011年,“组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被《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目标并写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2012年7月被列入《江苏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并报教育部备案。2011年6月,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常州市职工大学两校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创建高职院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2012年5月,学校专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办公室,全面谋划、高效推进高职院创建工作。2013年6月15日,省教育厅发函批准筹建“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2014年12月25日,学校顺利迎接高校设置考察。2015年2月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2015年4月23日,学校通过教育部备案,正式进入高等学校行列。

2.绿色校园基本建成

学校新校区建设工作从2007年开始筹划,历经8年选址、规划、建设,2014年10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新校区位于常州市殷村职教园区,占地8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8.94万平方米,截至2015年末建成26.58万平方米。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引领建设行业转型发展,新校区以“绿色校园”为总体目标,突出地域性、示范性、职业性和时代性。校区综合运用太阳能光伏、光热、地源热泵、生态景观水处理、中水回用等50余项绿色建筑技术,已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97.2%,其中二星以上绿色建筑近50%,拥有三星绿色建筑2幢。学校绿色校园建设成果获得包括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内的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新校区获评省内第一个以校园为单位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在2015年第八届江苏省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获得唯一的“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学校在2015年11月成功承办全省绿色校园建设观摩交流会。

3.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占地和建筑面积: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彻底突破了制约组建高职学院的硬件瓶颈,各项占地、校舍面积全部达标。至2015年末,学校拥有殷村和清潭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从“十一五”末的193亩增长至813亩,建筑总面积从7.72万平方米增长至27.4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实验用房16.37万平方米,实践教学场所6.41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97万平方米。

实验实训条件:“十二五”期间,学校按规划顺利完成了老校区实验实训室搬迁和新校区实验实训室改、扩、新建工作,在新校区建设了建筑材料检测、建筑设备工程等30个实训中心,力学性能检测、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等150余个实验实训室,6525个实习工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1720余万元,2015年末总值超4000万元,生均从4500元增长至6600元。学校建有129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图文信息资源:2015年末,学校拥有纸质图书39万册,五年新增14万册,生均达63册。拥有电子图书4123GB,各类报刊492种,开通了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书生数字图书馆。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665台,128个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建成了由校园网、一卡通及能耗专网、监控及广播专网三部分组成的校园网络系统,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达1.30G。建设了汇文图书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鹏达教务管理系统、金智数字化校园等多个管理信息系统。

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学校教职工从386人增长至40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从184人增长至248人,校内兼课教师稳定在100人左右;校内专任、兼课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从67人增长至109人,占比达31.32%,其中新增正高职称6人;硕士以上学位从48人增长至130人,占比达37.36%,其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双师素质”教师从130人增长至166人,占47.7%,其中“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为52.36%。建设了一支150人左右、稳定的校外兼职兼课教师队伍,聘请校外特聘教授3人,兼职教授13人。2015学年按兼职、兼课教师每160课时算一人,教师折合总数为348人,生师比为17.54:1。有3名教师担任教育部第二届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教师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类指导委员会委员,4名教师获评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名教师获评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名教师获评常州市创新创业人才导师。

4.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依托行业开设专业、坚持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坚持生涯引领立德树人、坚持一体两翼服务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持续提升,2014年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专业和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城乡建设行业发展需求,新增城镇规划(建筑设计方向)、市政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方向)、城镇规划(建筑动画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安全方向)、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新能源方向)、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燃气监理方向)等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方向6个,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等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专业6个;新增订单培养专业6个;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获评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了12门校级精品课程。

科研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共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19个、比“十一五”翻了一番,其中校级课题86项、市级课题23项、省级以上课题10项,在国家级课题上取得了突破;公开发表论文776篇、较“十一五”翻了一番,其中核心期刊71篇、较“十一五”增加了2倍多,发表EI期刊论文7篇,SCI期刊论文1篇;申报专利19项;2项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首次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社会服务:“十二五”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建了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常州市城建艾科绿色技术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城乡建设局合作成立了常州市建设教育培训中心。“十二五”期间,学校年均开展专业技术服务200余项,年均产值近2000万元;累计培养成人学历教育毕业生4200余名,目前在册人数2500余名;共开设各类岗位、技能以及专业继续教育培训项目70余种,600多期培训班,培训总规模达12.8万余人次,完成产值近9000万元。

招生和就业:“十二五”期间,学校五年制高职年招生规模稳定在1100人左右,三年制中职年招生规模稳定在3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稳定在6000-6500人;2015年成功招收首批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学生189人;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满意度、校友满意度、校友推荐度等主要就业指标均高于全省高职平均水平。

技能大赛:“十二五”期间,学校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一等奖35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67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成功承办2013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项目技能联赛,2011-2014年常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2014年第二届“江苏技能状元”装饰镶贴工技能大赛,2015年江苏省“常泰杯”建筑装饰涂裱工职业技能竞赛;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获得江苏省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称号。

国际交流:学校与加拿大木业协会合作,共建木业学院,共同举办木结构设计师、木结构施工培训班6期,有超过1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以及1400多名本校学生参加培训;学校与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和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已有6名学生赴索伦特大学学习;“十二五”期间,学校组织了24名专业(学科)带头人赴新加坡培训,近20名骨干教师赴德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培训学习。

(二)“十二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艰辛筹建,学校圆满完成了建成新校区和升格高职院两大历史性任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作为一所新建高职院校,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与高职院校的标准、要求相比,与骨干、示范院校相比,各个方面的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办学理念亟待提升;体制机制亟待升级;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国际合作有待突破;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待深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大学文化有待积淀。

(三)“十三五”面临的主要机遇

1.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中国梦,“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需求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着力点。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国家战略。未来30年,中国将有4-5亿人口进入城镇,还有目前的2亿多两栖人口需要城镇“化”。同时,随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同步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法律、文件相继出台,关于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等的具体政策相继推出,这些都对建设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以服务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为己任的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现代职教加快发展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李克强总理发表讲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职业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随后,国家和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相继出台,涵盖创新发展、院校管理、集团化办学、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职工继续教育等若干方面,为高职院校“十三五”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常州地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是“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城市,一直将高职教育作为城市品牌打造,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所在地殷村职教园是常州市未来重点打造的职教园区。同时常州市正在谋求建筑产业跨越式发展,拥有国家第一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未来将产生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3.事业平台跨越提升

事业发展硬件平台和办学层次的“双跨越”为学校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绿色新校区的建设突破了发展瓶颈,拓展了发展空间,提供了全国领先的绿色教学、科研、科普硬件平台;办学层次提升挣脱了发展束缚,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服务提供了更广空间。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完全可以抢抓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较快赶超。

(四)“十三五”面临的主要挑战

1.办学资金短缺

“十二五”期间,学校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借贷完成了新校区建设,实现了升格高职院的目标,但这也使学校成为当前全省办学资金最为短缺的院校。一方面,老校区土地尚未出让,校园建设贷款和工程欠款偿还困难;另一方面,对照高职办学标准和学校发展目标,还需要在内涵建设上,特别是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若干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因此办学资金短缺将是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最急迫、最具风险性的挑战。

2.适龄生源减少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江苏省初中、高中生源更是自“十二五”以来就连年下降。与此同时,江苏省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数量仍在增加,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层次需求继续提高,高职层次的生源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对于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来说,还需面对社会知名度不高、多元化招生渠道尚未完全建立等不利因素。“十三五”期间,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是事关学校生存的巨大挑战。

3.办学竞争加剧

作为新建高职院校,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一方面需要转变办学理念,按照高职院校标准规范办学,保证“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办学规范”,尽快实现转型升级,确保顺利通过合格评估(诊断与改进);另一方面,米乐官方·(中国)官方网站又需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真正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转型发展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自身特色,直面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乃至应用本科的挑战,在强手林立的高职院校阵营中抢占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将是学校升格后面临的核心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需求、行业发展新变革,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行业及地方发展能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

充分发挥学校隶属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先天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深入对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争取地方对学校办学的支持与帮助。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专业设置与行业、地方发展需求的吻合度,将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责任与担当。

2.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改革、鼓励创新,通过深化学校办学体制和各项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克服传统路径依赖,构建新体制、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完善新功能,创建“说高校话”、“办高校事”、“做高校人”的良好氛围,激发队伍活力,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学校建设与发展水平。

3.坚持量质并重,协调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一方面要坚持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以数量求生存;一方面要坚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以质量求发展。要努力做到学生规模与学校容量相协调,硬件投入与软件提升相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发展相协调。

4.坚持特色办学,绿色发展

坚持特色办学,实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实现重点投入、局部突破,进一步做强建设行业特色、五年一贯制特色。进一步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做实、做精、做细绿色校园,开设绿色专业、开展绿色教育、加强绿色科研、培养绿色人才,做响学校“绿色发展”品牌。

5.坚持合作办学,开放发展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联系,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各自优势,推进集团化办学;推进学校与园区、社区开放共享,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理念,引入国际标准,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6.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继续把“关注师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建立有效制度,增强发展动力,把师生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全体师生在学校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对照高职院校标准,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面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2018年底以“优秀”成绩通过新建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诊断与改进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评比。到2020年,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基本达到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建设类骨干高职院校2015年水平,“绿色发展”等领域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前列,成为一所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运行良好、质量优良的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类高职院校打下坚实基础。

2.分项目标和具体指标

(1)体制机制

发布学院章程,搭建集团化办学平台,成立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实现依法依规治校。

(2)招生就业

坚持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和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并举,规划期内,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年招生规模从1000人逐步减少并稳定在800人左右,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年招生规模从500人逐步增长到18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6000人稳步增长到8000人以上,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500人左右。每年新生录取率和报到率力争均在9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5%,年底就业率不低于95%,正式签约率不低于90%,就业率、月收入等核心就业指标超过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3)专业与课程

规划期内,每年专业课程建设投入200万元左右。与招生规模相匹配,高中后三年制高职专业从6个逐步增长到25-30个,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从19个逐步缩减到10-15个。重点建设5-6个校级专业群,打造5-6个校级品牌专业,力争1-2个专业进入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骨干专业建设项目。规划期内,新增紧密型合作企业50家以上,其中特级企业10家以上,每个专业群至少拥有2-3家紧密合作的特级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新增企业学院3-5个,选择2-3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行业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2-3个。每个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主干专业课程3门以上,开发教材3门以上。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30门,争创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参与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2个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3个,力争主持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个。积极参加高职院校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力争每年在国赛获得一等奖1项以上,争取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并获奖。

(4)师资队伍

规划期内,每年师资队伍建设投入200万元左右。按8000人学生规模,1:16的师生比逐步配备教师,约500人。其中校外兼职兼课教师占25%左右,按年兼课160课时算一人折算约125人,校内教师占75%左右,约375人。建立250-300人规模的稳定的校外兼职兼课教师库,校外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30%左右。逐步减少校内兼课教师人数,规划期末缩减至50人左右。按1:200标准配备学生管理队伍,加大管理队伍、德育队伍、教学研究队伍、督导队伍、心理咨询队伍、创新创业教育队伍等专门化队伍的建设力度。规划期末,校内专任教师硕士以上比例达85%以上,其中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以上比例达95%左右,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5%以上。引培博士10人左右、教授10人左右、省内外知名专业带头人3-5人,打造省级名师1-2名,建设校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0个左右,打造省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2个。积极参加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等各级各类比赛,确保每年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以上,力争国家级比赛一等奖。

(5)办学条件

规划初期完成新校区一期工程所有建设,规划中期二星、三星以上绿色建筑全部取得运行标识,学校获评国家三星级绿色校园,建成绿色智慧校园,“绿色校园”文化品牌全国知名。规划期内,每年新增图书投入150万元、新购图书2-3万册,规划期末纸质图书达50万册、生均超60册。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0万元左右,规划期末设备总值达8000万元,生均超10000元,每年新增或改造校内实验实训室5-10个。建设校企共建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3-5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远程互动学习平台1-2个,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平台(基地)2-3个,建设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2个。

(6)科研工作

规划期内,每年科研经费投入200万元左右。新建高职教育研究所,增建3-5个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牵头建设1-2个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或行业特色智库。力争规划期内市级以上科技研发课题立项15项以,省级以上教育教学、人文社科等课题立项50项以上,年纵向科研经费逐步增长至100万元左右,年横向科研经费逐步增长至800万元左右,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逐步增长至50篇以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上1-2项,力争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7)社会服务

规划期内,每年新增社区课程5门以上、新增行业企业培训基地1-2个,年均培训规模10万人天左右,技能鉴定4000人次以上,为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和高端研修培训,建成全国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职业院校。拓展三产科技服务资质3-5项,增强三产实体科研和服务能力,年服务产值逐步增长至3500万元左右。

(8)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结成3-5所境外和国际姊妹学校,开拓2-3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规划期内,每年组织老师出国出境短期培训30人次以上、1年以上学习培训3-5人,每年组织30-50名学生出国出境学习。规划期末,实现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达5%左右,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达2-3%。积极服务江苏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力争吸引外国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体制机制升级工程

1.搭建集团化办学平台

积极争取省市建设、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依托江苏省建设教育协会,搭建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省内外建设类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集团化办学平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2.成立学校理事会

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方面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理事会,制订理事会章程,健全理事会制度,以加强社会合作、扩大决策民主、争取办学资源、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发展。

3.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制定和规范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与学生代表大会、理事会与基金会各自职责和议事规程,不断完善和创新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开展学校制度建设三年行动,按照高职院校要求,构建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学校教学、学生、后勤、安全及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制订工作标准,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4.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要求设置部门和岗位,科学确定部门和岗位职责。深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下移管理重心,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推动根据教师岗位性质和要求,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并推行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教师工作量制度、部门和个人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

5.开展管理水平提升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

深入学习《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制订《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学校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确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推动各项工作落小、落细、落实,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切实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争创省职业院校管理60强和全国500强。

(二)师资队伍培育工程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挂钩,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展道德讲堂,树立身边典型,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品质,形成严谨治学、真情育人的教风。加强教师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

2.加强基本能力建设

继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法和措施不断转变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规划期内,安排所有中层干部到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挂职一轮,适时安排校级领导到国内外一流高职院校学习培训,切实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实施校内专任教师高职教育基本能力达标计划,规划期内,完成一轮校内专任教师高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全员培训,要求非硕士以上学位的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报考研究生,所有专业教师完成累计六个月的企业实践,每开发1门以上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展校外兼职教师岗前基本教学能力培训并形成制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高职教育培训,规划期内教师参培率争取达100%。实施专门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加强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督导队伍、教学研究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等的专门化、规范化建设,保证数量、提高水平。

3.促进教师阶梯成长

实施教师阶梯成长计划,科学、合理地制订不同类型教师成长阶梯,制订不同类型、不同阶梯的培养机制、评价标准和评聘办法,实现评价标准与职称评审标准相对接,评聘办法与教师岗位评聘相对接,通过阶梯成长计划促进教师个人职业生涯成长,促进学校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形成良性、积极的竞争机制,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4.提升队伍双师素质

制订学校不同职称的“双师素质”要求,将要求纳入专业教师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重点加强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主持应用技术研究、主持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和认证。完善相关制度,有组织地安排老师参与实践,切实增加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力,形成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成果,增强专业课程教学实效,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含金量。

5.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改革用人体制机制,制订专门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等高层次人才。每年支持、选送2-3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5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规划期末,教学科研工作分管校长、二级学院院长、专业群和品牌专业负责人等原则上要求具有正高职称或具有副高职称的博士。聘请10-20名省内外知名建设行业专家、学者、教授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专业发展建设咨询专家。确定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名单,搭建平台,制订政策,促进成长。规划期内,力争打造1-2名省级名师。

6.合力打造教学团队

结合专业群和品牌专业建设,深入开展学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建立新老结合、内外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创建良好的团队运行和管理机制。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聘请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聘请一批专业人才、能工巧匠、优秀传统建筑工艺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建立规模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规划期末,初步建成“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校外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左右。

(三)专业建设深化工程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坚持立足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服务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建筑发展,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开发设置新兴专业。坚持以土木建筑大类专业为主体,适度拓展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大类相关专业。完善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制度、专业设置与预警制度、专业建设自我诊改制度,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

2.加强专业群和品牌专业建设

构建覆盖城乡建设全行业的专业体系,努力打造建筑设计类、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建设工程管理类、市政工程类等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要重点建设1个校级品牌专业。加大对品牌专业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基地建设等的倾斜力度,加强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营造,配套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发挥其辐射带动能力。择优创建1-2个省级品牌专业和国家骨干专业,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影响力。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科学确定新建或改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名单、方案和时序,每年重点建设1-2个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室,新建10个以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创新体制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管理、运行好实训基地(平台),争创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建筑等国家级或省级实训基地(平台)。

(四)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1.加强常规管理

积极研究和应对升格高职院、搬迁新校区后的教学管理新情况、新要求,规范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订颁布的各项教学文件,进一步完善“学校—二级学院(部)”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督导机构,充实人员,完善制度。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学督导检查,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养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2.创新培养模式

坚持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扩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专业数量,建设企业学院,积极试点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校企共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3.深化课程改革

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增设科学人文、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类课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达50%左右。在部分专业试点推行“双证书”制度,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积极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开展初中后五年制和高中后三年制课程比较研究。

4.改进课堂教学

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在课堂层面落实,加强专业(学科)教研室(组)建设,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与评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创新“互联网+”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建立诊改机制和质量年报制度

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制订和实施《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学校专业建设、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与服务、后勤管理与服务、党建工作五个领域的工作标准体系、过程诊断与改进体系、质量精神塑造体系及绩效诊断与改进体系等四大体系。推行学生核心技能普测和学业综合水平测试,修订完善评价办法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与第三方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订和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建立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提高报告质量,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实现学校内部诊改与外部诊改相结合,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五)招生就业攻坚工程

1.拓展招生渠道

积极响应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争取面向初中后、中职后、高中后及各类社会生源,开拓自主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考试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普通高考招生等多种招生方式。积极参加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增设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高职院校与本科“3+2”分段、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专业,增强学校吸引力。改革招生工作机制,调动全校教师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建设中职优质生源基地15-20个、高中优质生源基地30-50个,完善初中优质生源基地20-30个。拓展招生区域,逐步加大面向中西部省份招生的范围和比例。

2.开展双创教育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3-5个校级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3-5名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3-5名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出版5-10本校本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每个专业开设1门以上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示范课程,建设1个以上的创新创业俱乐部。每年举办学校创新创业竞赛,积极参加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比赛。鼓励和指导毕业生、在校生自主创业,依托学校科技产业园,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客工厂”,每年评选5-10名学校创新创业标兵,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5%左右。

3.提高就业质量

深入推进二级就业工作机制建设,利用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园区社区、校友会等各种资源,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市场,形成立足苏南、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就业工作网络,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加强与优质就业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精细化程度,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努力拓展升学渠道。

(六)立德树人固本工程

1.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完善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每年举办一次辅导员(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2.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推进全程、全员、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顺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继承和发展学校已有的“生涯引领、快乐成长”德育工作特色,探索创建“绿色德育”工作模式。研究高中后、中职后、初中后学生的不同特点,创新德育实现形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3.促进职业精神养成

从办学理念、校园环境、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建设校史馆,确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文化,形成可传承发展的独特校园文化标识。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发挥学校文化育人整体功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美好城乡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进学校活动,推动建设行业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思想、制度、精神等多个层面,塑造求真、务实、自由、宽容的大学文化。

(七)科研服务提升工程

1.建设科研服务平台

进一步密切产学研合作,新建高职教育研究所,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高水平学术组织,新建与行业转型升级相关的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共建职工培训基地。深入推进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好华东地区运营中心。联合相关企业建设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等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或行业特色智库。加强科研服务平台与学校专业的对接,提升三产实体现有服务资质等级,拓展绿建咨询、建筑材料检测、室内环境检测等资质3-5项,适时在江苏省外开办分公司,不断扩大服务范围。

2.完善科研服务机制

健全和完善学校科研服务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服务二级管理,增强二级学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将科研服务工作纳入教师个人及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创新校办实体与学校主体的融合互通机制,促进校办实体在服务专业教学、服务师生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奖励力度,增强科研氛围,打造科研团队。

3.提升科研服务品质

通过开设讲座、开展培训、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科研和服务能力提升。在确保科研服务规模和产值的基础上,注重提升科研服务质量,创建特色品牌。对接企业需求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创建品牌社区课程和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社会弱势群体、中西部地区人员、退役士兵等的培训力度,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增强三产实体科研功能,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力争在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八)交流合作拓展工程

1.深化校企合作

以职教集团、理事会、校友会等为载体,创建校企合作综合发展平台,积极开展不同层面和形式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对话活动。进一步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适度增加合作企业数量,大力提升合作质量、丰富合作内涵,努力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校企合作的推进方法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扩大订单培养、推进现代学徒制,建立企业学院,共建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2.创新校地合作

创新学校与市、区各级地方政府,与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与殷村职教园区以及周边居民社区的合作途径和方式,开展各种类型的对接、对话活动。开放共享学校资源,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统筹共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促进校地共同发展;共建创新创业基地,促进校地融合发展。

3.拓展校校合作

增加学校在国家、省级高职教育及建设行业相关学会、协会的任职,拓展与国内各兄弟院校及高水平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开展教师互换、挂职、访问,学生互派、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创新交流与合作方式。

4.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与境外同类院校、行业协会和跨国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培养和交流,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资格标准,提升学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标准的对接程度。加强与英国、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合作,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缔结国际姊妹学校,建立学历互相认可、学生互相深造、教师和管理人员互相培训的合作办学机制。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服务建设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开拓涉外行业培训和学生培养。

(九)绿智校园创优工程

1.建成绿色校园

按计划完成新校区在建的所有一期工程项目,加快完成光伏系统、培训中心建设,增设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协调地方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社区医院等园区配套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适时开展教师公寓建设,确保进度和质量。加强绿色校园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教育推广,对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和《江苏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示范区建设标准》,制订《学院绿色校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其使用、示范和教学科研功能。成立组织、健全制度、培训人员、落实责任、关注实施,使绿色校园建设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实施海绵校园建设和建筑用能管理示范两项工程,建立能耗定额管理、绿色采购和绿色积分评价三项制度,加强通识课程资源、绿色学生社团、专业管理团队和绿色建筑科普资源四项建设,高标准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文化展示长廊,全面建成绿色建筑体验系统、校园低碳慢行系统、绿色人文展示系统和绿色生活养成系统。规划期内,所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取得相应运行标识,学校通过三星级绿色校园评比和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验收,运行好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和形成一批绿色校园研究成果,使得学校绿色校园建设和研究真正在全国走在前列。

2.建设智慧校园

全面贯彻落实《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制订《学校智慧校园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服务师生发展,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现代化建设。高标准建设好数字校园基础设施;搭建好包含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的一体化应用服务平台,消除信息孤岛;逐步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开展经常性信息化应用培训,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服务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大力推进师生教学、学习空间建设,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

3.创建平安校园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处置机制。定期开展校园隐患排查整治,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消除水电、消防、餐饮、交通和实训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重点强化交通安全、防溺水、消防、防灾减灾、网络诈骗等专题教育,定期组织消防和防震等应急演练。规划期内,争创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

(十)党群建设强基工程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毫不动摇、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制度,从严管理中层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基层党支部的政治保障和战斗堡垒作用;严肃组织生活,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校治理能力。

2.加强学校民主建设

做好工会、妇委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工作,做好学校民盟、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支部建设和统战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建品牌活动。建立健全民主化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发挥好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的作用,提高教职员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的力度,推进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建立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倾听和关注不同群体的声音和诉求,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和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大业上来。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成立学校“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各条线、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要根据规划目标和要求,制定专业、师资、科研及社会服务、绿色校园、德育及校园文化、财务及后勤保障、信息化等专项规划和二级学院子规划。专项规划和子规划要在发展目标、重大措施方面与总体规划相一致,要将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具体落实,突出建设性和可操作性。各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协调衔接,确保在总体目标上指向一致,空间上相互协调,时间上科学有序。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建立“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目标管理”体系,把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时要给予分解,并落实到具体部门、责任到人。

(二)加强资金筹措

精确核算学校运行成本,保证高职院校要求的实训、图书、师资、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国际合作交流等经费投入,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老校区土地出让工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校园基本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绿色建筑与绿色园区建设等的专项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项科研经费和企业资助资金,努力增加社会服务收入,大力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确保学校“十三五”规划各项建设任务的资金投入。

(三)加强督查诊

建立规划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年度检查诊改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绩效评价,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及时了解、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规划实施效益。加强对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加强对实施规划保障措施的研究,改革和制订相关制度,为规划实施提供良好环境。

 

附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要发展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

2015年

2020年

1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6000人

≥8000人

2

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

2500人

2500人左右

3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85%

4

毕业生年底就业率

98.56%

≥95%

5

毕业生自主创业率

4.30%

5%左右

6

三年制高职专业数

6个

25-30个

7

省级品牌(国家骨干)专业数

-

1-2个

8

新增校企合作特级企业

-

≥10个

9

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基地

-

2-3个

10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3-5门

11

师生比

1:17.54

1:16左右

12

校内专任教师硕士以上比例

47.21%

≥85%

13

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52.36%

≥85%

14

校外兼职教师专业课教学比例

22.69%

30%左右

15

校内正高教师人数

6人

≥15人

16

纸质图书总量

39万册

≥50万册

17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4000万元

≥8000万元

18

年纵向科研到账经费

9.2万元

100万元左右

19

年横向科研到账经费

413.05万元

800万元左右

20

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20篇

≥50篇

21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上

-

1-2项

22

年均培训规模

6万人天

10万人天左右

23

年均技能鉴定规模

3300人次

≥4000人次

24

年三产服务产值

2000万元

3500万元左右

25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2-3个

26

具有1年及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

5%左右

 



附件下载:• 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70628正式发布稿)